合同诈骗怎么认定的
合同诈骗的定性主要依据以下几个要素:
1. 客体 :侵犯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
2. 客观方面 :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且数额较大。
3. 主体 :一般主体或单位均可构成。
4. 主观方面 :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
具体情形包括但不限于:
使用虚构的单位或个人名义签订合同;
使用伪造、变造或无效的单据、介绍信、印章或其他证明文件;
隐瞒真相,使用明知不能兑现的票据或其他结算凭证作为合同履行担保;
携带对方交付的担保财产逃跑;
挥霍对方交付的担保财产,导致无法返还;
使用对方交付的担保财产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导致无法返还;
隐匿合同货物、货款、预付款或定金、保证金等担保财产,拒不返还;
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或双方约定的付款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拒不支付其余货款。
合同诈骗罪的刑罚根据诈骗数额的大小和其他情节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数额较大时,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时,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时,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如果您遇到合同诈骗行为,可以采取协商变更和解除合同的方法应对,并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追究责任。
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
合同诈骗的常见手段有哪些?
如何避免合同诈骗陷阱?
合同诈骗罪的法律定义是什么?